论文:净土宗传承之探讨

简体 繁體


善导大师为中国净土宗实际立宗人

—持名千载 光耀人间 [摘录]

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2016年12期

文/ 释演觉

2020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北京广济寺方丈

  • 当代中国佛教诸宗派中,弥陀信仰传播最为广泛,其信仰不仅在中国盛行,在东北亚乃至更广地域中都具有重要影响,并且维系着全世界的净土信仰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善导大师:净土宗的实际立宗人

  • 净土宗立宗,非初祖慧远直接相传,而为二祖善导大师,乃因缘所致。中国净土宗创立之前,古印度净土经典已经陆续翻译过来。这是净土经典传译之始。初祖慧远,主张以禅智为宗,这是禅观念佛的特色。但是,二祖善导并未完全继承初祖衣钵,而是另辟一修行门径,并且影响其后遵循不变,直至今日。因此,后世公认,中国净土宗的实际立宗人为善导大师。

  • 善导大师的思想都在他的五部九卷之中——《观经四帖疏》四卷、《观念法门》一卷、《法事赞》二卷、《往生礼赞》一卷、《般舟赞》一卷。《观经四帖疏》是净土宗的根本教义,是净土宗持名念佛的理论基础,正是这部著作奠定了善导大师立宗的地位。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对这部经典的评价是“净业行人之指南针”。

  • 善导所弘扬之净土法门,强调他力即阿弥陀佛之愿力接引。善导大师说:“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是善导大师以佛的口吻告诉弟子,只要称弥陀佛名,乘佛愿力,就一定可以往生。上述所嘱如磐石般坚定,众生遵此教诲,千年不易。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和修行方式成为净土宗的里程碑,世代延续。莲池大师赞叹说: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


善导大师之悟真寺:净土宗祖庭

  • 净土宗祖庭较多,但占据最重要历史地位的应该是悟真寺。真正与善导大师有直接关系的祖庭应是悟真寺。这是净土宗成就之地,可谓祖庭中的祖庭,圣地中的圣地。悟真寺垂名青史,只因善导大师。有文章总结善导大师与悟真寺的因缘二十余则,巨细不拘,今摘录如下:

    • 善导大师23岁入住悟真寺。驻锡悟真寺数十年。

    • 在悟真寺亲证三昧。

    • 从悟真寺出发,师事道绰大师,三年而返。

    • 道绰圆寂,净土道场随善导大师归入悟真寺,悟真寺遂成全国净土中心

    • 住持悟真寺,持名念佛法门得以广泛弘传

    •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等五部九卷,大部分写于悟真寺。由此开宗立教,圆满创建净土宗。

    • 在悟真寺楷定古今,纠正古今对净土教法的错解。

    • 在悟真寺写《弥陀经》数万卷,分化有缘。

    • 善导大师被尊为“弥陀化身”,倾城归信,僧俗前往悟真寺礼谒,求教者不可胜数。

    • 善导大师使悟真寺成为净土宗根本祖庭和根本道场,蜚声中外,誉播全球,成为全世界净土行人共同的圣地祖庭。

  • 悟真寺不仅是最正统的净土宗祖庭,而且人文历史与文物也极其丰富,这是净土宗祖庭文化中最值得重视的部分。

  • 1980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作长偈一首以赞此殊胜因缘:惟我大师,乘愿再来,净土法门,应机宏开。五部九卷,妙宣深蕴,能与难信,广生正信。行愿既圆,随缘示寂,千三百年,塔留香积。寂而常照,星曜东方,法然继起,宗风丕扬。善信亿万,同具至诚,六时佛号,千载祖庭。两邦云仍,倶会一处,永敦夙好,同遵祖武。我作此偈,赞古赞今,南山东海,长曜明灯。

善导大师著作之回归

  • 唐武宗崇道反佛,继皇位后开始没收寺院财产,并于会昌三年(842)下“杀沙门令”,京兆府在长安城中打杀僧人三百余人。会昌四年,敕令尽拆大型寺院、佛堂,勒令僧尼还俗;会昌五年,寺庙几乎全部拆毁,僧尼全部还俗,强迫还俗的僧尼大约26万人,拆寺4600余所,寺院经像文物损失殆尽,此即会昌法难。

  • 在这场法难中,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灰飞烟灭,了无踪迹。净土经典本应一脉相传,遭此法难,昙鸾、道绰、善导三位大师的著作,尽数失传,法脉几乎断绝正统的祖师思想及修行仪轨,已不得而知。宋明以来一千多年间,中国只有天台宗、华严宗乃至禅密诸宗混合的净土法门,没有纯粹的净土法门。

  • 但万分幸运的是我国著名佛学家杨仁山先生(1837-1911)在国外获知唐代从中国传往日本的善导大师五部九卷,和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等著作都完好保存在日本,便亲往日本将这些法宝请回。在中国失传的佛教著述三百余部,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就在其中!这是净土宗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整个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净土宗将再度复兴。亿万信众将据此进入纯正净土法门,备齐资粮,走出迷津。


净土宗祖典

  • 净土宗经典首先是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其二便是善导大师所著《观无量寿经疏》四卷、《往生礼赞》一卷、《观念法门》一卷、《法事赞》二卷、《般舟赞》一卷。净土经典极其丰富,远不止这些经典。它们共同组成了净土经典宝库,同时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必将永远光照人间。

善导大师创立的以口念南无阿弥陀佛为往生舟楫的殊胜法门,圆融彼此,且占据了绝对地位。这一法门几乎影响到佛教各宗各派,成为佛教徒修行的最高理想和崇高追求。净土法门超越教派、超越民族、超越时代、超越国界、超越时空,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佛教徒的重要信仰。亿万信众由此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和信仰动力,使人们向往西方弥陀净土。

[摘录自 持名千载 光耀人间: 浅谈善导大师与净土祖庭]

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2016年12期

文/ 释演觉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北京广济寺方丈


论净土宗的成立及其实际创始人的确立 [摘录]

曹晓虎 哲学博士 为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 昙鸾对净土宗有开创之功。昙鸾对净土宗经典的批注和宣扬具有开创之功。在中国佛教史上,最早为阿弥陀净土信仰提出系统判教理论的高僧就是昙鸾。昙鸾倡导的持名念佛方法成为净土宗主要修行方式。

  • 净土宗的定义是有争议的问题。与其他宗派相比,净土宗缺乏严密的传法世系。佛教史上净土宗十三祖师系统,并非根据师徒相承、衣钵相传的原则,而是后人将历史上倡导阿弥陀净土信仰有较大影响的人物编排而成。对此十三祖系统,陈扬迥先生这样认为:「净土宗只是学派意义上而不是宗派意义上的『宗』,即『寓宗』。它始终没有自己的组织和法嗣相传的制度。」

  • 其实,净土宗除了组织和法嗣传承制度,作为宗派存在的条件都具备,尤其是具有完备的信仰体系和独特的修行方法。在这些方面,甚至比一些其他宗派还要典型。

  • 宋元以后的佛教史籍将慧远列为净土宗初祖。但慧远在这方面的贡献似还不足以起到开宗立派的作用。汤用彤先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提到净土宗(书中称「净土教」)时,着重考察的就是昙鸾的阿弥陀净土信仰及其念佛修行对于后世修行方式的影响。从信仰和修行两个方面对净土宗进行定位,昙鸾可归于净土宗之列。陈扬炯的《中国净土宗通史》就将昙鸾作为净土宗初祖。现代很多学者采纳了这种观点。2003年8月20日至2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山西省佛教协会、净土古剎玄中寺联合主办的「净土宗文化研讨会」在太原举行。在会议上,学者们讨论了净土宗祖师序列问题。根通法师在《昙鸾大师历史地位再探讨》中说,倡导称名念佛自昙鸾大师始,到道绰大师又有重要发展,昙鸾大师应该是我国汉传佛教净土法门的初祖。温金玉教授提出了「净土十五祖新判」,明确指出应将昙鸾、道绰列入目前中国佛教所共同崇奉的净土祖师序列。他们的观点与笔者不谋而合。

  • 确立宗派依据的主要经典,以区别于其他宗派:昙鸾的净土思想来源比较集中和单纯,主要在「三经一论」之内,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昙鸾的阿弥陀净土信仰最早就缘于《观无量寿佛经》。他专门作《<往生论>注》,对后世影响深远。虽然很多大乘佛教经典都涉及到阿弥陀信仰,但大都不是专门讲这方面的内容,「三经一论」是专门和系统阐述阿弥陀信仰的经典,是净土宗自成一体的经典依据。昙鸾在这个方面的贡献无人可望其项背


  • 在解释这些经典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判教理论,体现佛教宗派独特的思想:在龙树所著《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中,已提到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以及未来世的弥勒佛等等,并把借他力求取净土的修行方法称作「易行道」,以与他种修行方法的「难行道」相区别。在中国佛教史上,最早为阿弥陀净土信仰提出系统判教理论的高僧就是昙鸾。在他所注《往生论注》中,引龙树所著《十住毗婆沙论》,提出菩萨欲求阿毗跋致(不退转法),有易行道和难行道两种。在五浊恶世无佛之时欲求阿毗跋致,属难行道,会遇到多种困难。反之,以信佛因缘,凭借阿弥陀佛宏誓大愿,往生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是易行道。难行道好比陆路行走,无可凭靠,受到各种干扰;易行道好比水路乘船,借佛愿力,有所依凭。昙鸾也介绍了自力解脱的途径、并与借助他力的效果作了进一步的比较:

当复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三涂,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习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为「自力」。
又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
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 佛教认为通过自已的修行能够解脱,昙鸾也不否认凭自力解脱的可能性,但他强调,自力修行难,借助佛力则容易成就。这种思想被称为「二力二道说」,是对龙树「二道」思想的发展。昙鸾专修阿弥陀净土法门,他的「二力二道说」对净土宗深入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理论提高了阿弥陀信仰对于下层民众的吸引力,在当时就产生了广泛影响,吸引了很多信众。他的判教观点被后世净土宗人继承下来,经常被引用,成为净土宗的招牌,体现了判教理论的历史作用。

  • 确立本宗独特的修行方法:中国化佛教的成熟形态是禅宗,这是大家公认的。之所以有这样的共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禅宗发展出有自己特点的修行方法,在此之前的宗派在修行方法上创新不多。禅宗修行方法的创新始于慧能,所以慧能被学术界公认为禅宗的实际创始人。净土宗的修行方法是念佛,而持名念佛作为主要的修行方法始于昙鸾。净土宗主要的修行方式,其中独特的修行方式就是持名念佛,而昙鸾最早明确将阿弥陀信仰与持名念佛的修行方法结合起来,在这方面,后世净土宗的信仰、修行论没并没有根本改变。称名念佛的修行方法受到昙鸾的重视,成为独立的念佛方法。在昙鸾那里,持名念佛始作为一种独立的修行方法出现,并日益为后人所重视。使持名念佛净土法门对普通人而言更具可操作性。这是昙鸾的重大创举,对后来净土宗的修行论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深刻地影响了净土宗的发展,使净土宗能够自成一体,因此也奠定了自己作为净土宗祖师的地位。

  • 综上所述,尽管昙鸾并没有按照宗派传承制度组织一个净土信众团体,但是这并不影响昙鸾在净土宗历史上的开创者地位。

[摘录自 论净土宗的成立及其实际创始人的确立]

曹晓虎 哲学博士  为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昙鸾大师历史地位再探讨 [摘录]

第一届净土会议论文
山西省佛教协会 释根通法师 

  • 当我们在学习研究中国汉传佛教净土法门的发展历史和它的思想体系时,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谁是中国佛教净土法门的创立者,从我们接触到的历史文献中,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北魏年间的昙鸾大师和后梁年间的道绰大师净土法门的创立和传承中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因为倡导称名念佛是从昙鸾大师开始的,到道绰大师又有重要发展,所以昙鸾大师应该是中国汉传佛教净土法门的初祖。可是在净土法门的祖师传承历史位次的记载中没有他们,并没有突显出他们在净土宗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这显然与他们在净土宗史上所做出的贡献是不相符的。我们应该尊重历史,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来书写中国净土宗史。

  • 我们不难看出传统中国汉传佛教净土法门十三祖的传承,并不像禅宗那样有一套传灯相承的法统,净土宗所尊立的历代祖师,是净土门人根据其所了解的净土高僧在弘扬净土法门中的业绩推定的,他们相互之间并没有师资传授关系。

  • 昙鸾大师的历史功绩:昙鸾对净土法门的教典进行研究,他对世亲所著的《净土论》作了注释,并把书名改为《往生论注》,他还撰写了《净土十二偈》。从而,对净土法门的教义、教理作了深入的解释和理论阐述,并身体力行,自行化众,使净土法门的思想传向广大民众,归信净土的人越来越多。因此,昙鸾的名声远扬,影响很大,连当时的北魏朝廷也很敬重他,赐他「神鸾」称号,并敕住并州大寺。后来,昙鸾移居汾州北山石壁山,即今山西省交城县西北二十里处,创建净土道场。因寺伴石壁山,故称「石壁玄中寺」。他在这里著书立说,聚众称名念佛,直到北魏兴和四年,即公元542年,昙鸾示寂,终年66岁。

  • 道绰大师的历史功绩:在玄中寺有一幢为昙鸾大师立的碑,上面刻有昙鸾的画像和传记,道绰看后,极为崇敬,从此改信净土。道绰既是一位卓有成效的布道者,更是一位对净土教典作出重要贡献的佛学研究者。他所著述的《安乐集》两卷,系统地阐述了净土法门的教义和教理,成为净土法门的一部重要经典。道绰 在玄中寺住持约30余年,由于他专弘净土,劝化净业,影响也深远,名声也很大,吸引了众多的信众,使净土法门的思想在北方广大群众中有了较为广泛的传播。道绰圆寂于唐贞观19年,即公元645年,终年 84岁。

  • 这样两位在净土法门发展中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大师,却在净土法门的祖师传承记载中没有相应位置,这是让人遗憾的。

  • 善导在净土法门的历史上对他的生平记载要比昙鸾、道绰多。当然不可否认善导在弘扬净土法门的功业,但是他的师传是来自昙鸾和道绰大师。

  • 对于净土法门历史发展的传承,要进行历史的全面的研究和阐发:慧远大师奉行般若、禅净与净土相结合的念佛三昧,对于弥陀信仰的流行起了推动作用…但是,他的念佛三昧,虽是首倡,却还没有突破印度禅法范围,只能为少数人所接受,它与后来昙鸾倡导的称名念佛为特色的净土法门是有区别的。因此,慧远圆寂后,他的弥陀信仰思想影响并不大,也没有广泛传开。

  • 我们应看到的是,慧远时期中国汉传佛教净土法门还处于萌芽阶段。正式创立净土法门的大师是昙鸾、道绰等人。史书对昙鸾、道绰两位大师的事迹记载是很清楚的。

  • 未列入十三祖的缘由:到了宋朝,净土法门的传播已逐渐由北方转移到南方,特别是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以后,念佛的风气日渐集中于临安,并由临安传播到南方各地。当时南方念佛结社盛行,这样自然又追溯到东晋慧远的莲社。所以,南宋年间编成的《佛祖统纪》中,对净土祖师七祖的推崇,自三祖以下,都是代表南方净土法门的,从而使远在善导之前为净土法门的创建和传播作出贡献的昙鸾和道绰寂然无闻了。造成这个情况的重要原因,是偏安一隅的南宋时期的佛门人士和佛教学者,限于当时的交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条件,对汉传佛教净土法门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情况,特别是对北方净土法门的传播情况了解得很少,甚至没有见过昙鸾写的《往生论注》和道绰的《安乐集》。由于这种客观历史的局限性,要编写一部客观、全面的净土法门的师传体系显然是不可能的。南宋的宗晓和志盘恰恰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仅仅靠手头掌握的一点资料编写了净土法门的师传体系,他们完全忽视了汉传佛教净土法门是北方产生、发展的一大教派,从而也就忽视了净土法门在北方盛行中做出创建性贡献的大师们。

  • 对这个问题,佛门有识之士和一些专家、学者多有异议,大家都认为,对于净土法门历史发展的传承关系,要尊重事实。我们要知恩报恩,感念历代祖师之功德,缅怀他们的法乳深恩,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对中国汉传佛教净土宗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实现这个任务,应是我们后辈净土门人以及宗教方面的专家、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录自 昙鸾大师历史地位再探讨]

山西省佛教协会 释根通法师


中国净土教史上玄中寺的地位 [摘录]

文/林元白

1956年7月1日于北京《现代佛学》期刊号:5609

  • 中国净土宗的传承问题:庐山慧远的念佛思想,主要是依念佛三昧之法见佛,以期往生;但当时《观无量寿经》等尚未传译,其思想只能根据《般舟三昧经》而已。这恐怕是后世凭着想象加以说明的。这种念佛方法叫做观像念佛或观念念佛,不是至诚信仰的人是不易持久的。所以远公以后, 这一种念佛方法就有些人往风微了。唐迦才的《净土论.序》说:「上古之先匠,远法师、谢灵运等, 虽以佥期西境,终是独善一身;后之学者,无所承习。」可见初唐的人对于庐山一系的独善精神已经提出了意见。和观念念佛并行的是称名念佛。称名念佛的方法,盛倡于唐善导大师。善导的思想本于道绰,道绰继承着昙鸾,因此善导的净土思想是由昙鸾一脉相传的

  • 然而我国的净土宗并没有像禅宗那样传灯相承的法统;因此,所谓莲宗列祖十三祖的名称多不是直接的师承关系。我国的莲宗十三祖系统是以庐山慧远为正统的初祖的;对于昙鸾和道绰竟未给与应有的地位,这是很不公允的,同时也是后来南方人的偏见。因为宋朝以后,净土教已渐由北方移于南方,特别是南宋建都杭州以来,念佛的风气已从临安之都传播于四方。宋朝念佛结社之盛行, 自然又远溯到慧远的莲社。所以宋时所定的莲社七祖,自三祖以下都是代表南方的净土教;而昙鸾、道绰曾经布化过的并州之地就几乎寂然无闻了。汤用彤说:「北方大弘净土之业者,实为北魏之昙鸾。其影响颇大, 故常推为净土教之初祖。」(《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803页)但在中国净宗史上似没有这样的纪录;《佛祖统纪》作者仅把昙鸾和道绰列于往生高僧传而已。但从昙鸾和道绰的著述和传记看来,其毕生的精力几乎全部倾于念佛的劝化,在我国净土教史上是不能加以忽视的

  • 昙鸾的学问和德望也是当时南北知闻的人物。他在研究龙树一系的《四论》学说之后,南游的归途在洛阳亲从菩提流支传授了天亲一系的净土法门。他的名著天亲《净土论注》(此书我国失传已久,清末由日本南条文雄寄赠杨仁山,再刻行世, 名《往生论注》,金陵刻经处列入古逸净土十书之一),即以龙树的思想为基本加以发挥。因此,昙鸾的念佛法门可以说是直接继承了印度的龙树和天亲两系的净土思想加以综合而集其大成的。昙鸾初受魏主敬重, 号为「神鸾」,依敕住并州大寺,晚年移住汾州石壁玄中寺专修念佛,深受南北朝野的尊敬。他的本愿念佛的思想后来得到道绰、善导的发扬,便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派。玄中寺既为昙鸾初祖所创建,又为道绰一生劝导念佛的道场,同时又是被称弥陀化身的善导归信净土法门的圣地,实在可以说是一个念佛的根本道场。因此,玄中寺在中国净土教史上的地位是肯定的。

  • 道绰于大业五年到石壁谷玄中寺,他看了昙鸾碑载着念佛往生许多嘉瑞, 因而起了信仰, 即放弃《涅槃经》而归信净土。从此就在玄中寺专教道俗念佛和讲说《无量寿经》,并提倡掏珠念佛的方法,教导并州一带士女念佛。他劝人念弥陀佛名、或用麻豆等物而为数量,每一称名,便下一粒,念念相次,多者达数十百斛,所谓小豆念佛。他在玄中寺三十余年, 受其教化者不可胜数。贞观十九年(645)四月二十七日, 示寂于玄中寺,春秋八十有四。遗着有《安乐集》二卷,分十二大门,皆「引经论证明,劝信求往」。所引经论有《涅槃经》《华严经》《维摩经》《智度论》《净土论》及《律部》等四十二部,这是净土宗重要的著作之一。

  • 道绰的继承人是善导大师。善导是山东临淄人,他于贞观十五年(641)到玄中寺,这时善导才二十九岁,而道绰已是八十的高龄了。道绰寂后,善导即自玄中寺到唐都长安,热心地从事于念佛的宣传。他一生曾以所得净财,用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由于他弘深的誓愿,至被称为弥陀的化身自昙鸾、道绰、善导相继教化,念佛的风气已深入于当时的民间,和庐山慧远一系专门接引上层知识分子的莲社宗风是显然不同的。

[摘录自 中国净土教史上玄中寺的地位]

林元白 1956年7月1日于北京《现代佛学》期刊号:5609


中国佛教宗派 : 净土宗 [摘录]

文/华方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副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佛教

  • 净土宗是唐代僧人善导实际开创的中国佛教宗派,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得名。

  • 净土宗的传承:后秦鸠摩罗什译出《阿弥陀经》(1卷),南宋畺良耶舍译有《观无量寿经》(1卷),北魏菩提流支译有《往生论》(1卷)等,使宣传阿弥陀佛净土信仰的佛教经典逐步完备。弥勒净土信仰经东晋道安的提倡,一时盛行于北魏,南朝齐、梁间还有所闻,不久即衰。弥陀净土则成为后来中国净土信仰的主流。

  • 关于中国净土宗的传承关系,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实际上,十三祖系统将慧远作为净土宗初祖自然有攀附的成份。其念佛法门主要是观想念佛,而非称名念佛。在观想念佛时,慧远非常重视禅定和智慧,主张“以禅智为宗”。这与以后的净土信仰有比较大的差异。

  • 昙鸾大师:在慧远之后,弘扬净土信仰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昙鸾(476—542)。昙鸾于洛阳遇到菩提流支。菩提流支将一部《观无量寿经》送给他,专修净土法门。东魏孝静帝对他非常尊敬,称其为“神鸾”。先后在并州的大岩寺、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弘传净土法门。主要著作有《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简称《往生论注》)2卷、《赞阿弥陀佛偈》1卷等。在上述著作中,昙鸾对弥陀净土教义作了系统地阐述,初步建立起净土宗的理论体系,为后来净土宗的创宗奠定了基础。

  • 在《往生论注》中,昙鸾依据龙树所著《十住毗婆沙论》关于修行方法“有难有易”的说法,判立净土教的难行、易行二道。龙树在《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中,将修行的方法分为难、易两种。依靠个人的艰苦修行,历尽无数劫而达到“不退转”的觉悟境界,即为“难行道”;依靠恭敬念诵名号,而很快达到“不退转”的觉悟境界,就是“易行道”。昙鸾将这种观点与净土信仰结合起来,认为依靠其他法门自力修行,如要成佛必须断尽累劫所造惑业。断得一惑,超升一步,叫作“竖超三界”。然而,断除见惑即如断四十里长流,如此仅靠自力,何时能有出期!此谓难行道。修净土念佛法门,借助弥陀佛力加持,命终即可往生净土,叫作“横超三界”,就是易行道。他在《往生论注》卷上说:

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其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

  • 昙鸾认为,在“五浊之世”,身处末法的人们,仅仅依靠自己的努力修行,想要达至佛境,是非常困难的。譬如在陆地上步行跋涉,艰辛异常。而如果信奉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净土,就可以借助佛的愿力,得到解脱。这种修行方法,就是易行道。譬如在水路上乘船而行,其乐无比。经过昙鸾的倡导,使弥陀信仰中的念佛法门从注重观想念佛开始向口称念佛转变。这一转变,后经道绰、善导等人的大力推动,使口称念佛几乎成为净土信仰的标志,同时也使弥陀净土信仰深入民间,广为普及。昙鸾以后,许多著名的佛教学者都有关于净土的著作,这些学者虽然对净土诸经作了疏释,然都不是专以净土为业。真正继承昙鸾之说,大弘净土教义的是道绰。

  • 道绰大师:(562—645),自幼出家,先学《涅槃经》,精于般若空理,后入石壁玄中寺,看到《昙鸾和尚碑》中所记载的昙鸾弘扬净土的事迹,深受感动,于是皈依净土,专心念佛。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间,讲《观无量寿经》二百余遍,每日诵阿弥陀佛名万次。著有《安乐集》2卷。

  • 道绰在论述净土教义时,非常重视以佛教经论为根据。其所著《安乐集》“广引众经”,所引经律论,多至四十余部。道绰弘扬净土教义的出发点,是“末法”思想。他根据《大集月藏经》的说法,认为在末法时代,净土教所提倡的念佛法门,是最适合末法钝根的。他主张教法应当和时机相应,“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认为在末法时,善法隐没,争讼转多,“应称佛名号时者”。

  • 同时,道绰在昙鸾难行、易行教判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圣道门”和“净土门”的分判,并认为只有净土一门,才是末法恶世人们的唯一出离之道。所谓圣道门,是指除净土教义之外的一切大小乘佛法,这些佛法主张靠自己的力量,通过修习禅定,读诵经典,以增长智能,达至觉悟。道绰认为,在末法时代,众生根机愚钝,不堪受正教,失去了通过圣道门获得解脱的能力。所谓净土门,是指他所宣扬的净土法门。末法钝根只有修持简要易行的净土门,专心念佛,乘佛的本愿力,才能往生净土,获得解脱。《安乐集》卷上曰:

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

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

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 就是说,因为一则现时离佛祖释迦牟尼时已经很遥远了,二则圣道门所宣说的道理幽深难解,因此,身当末法的人们,不可能通过修行圣道而得解脱,只有修行净土这唯一的方法。与昙鸾的难易二道相比较,圣道门即是难行道,净土门即是易行道。

  • 善导与净土宗的实际创立: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净土教义的集大成者,是唐代僧人善导。贞观十五年(641)始随道绰受业,听讲《观无量寿经》。后入长安光明寺,传净土法门,正式创立净土宗。据《佛祖统纪》卷26载,善导曾出资写《阿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僧俗皈依者无数。著有《观无量寿经疏》(简称《观经疏》)4卷、《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简称《法事赞》)2卷、《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简称《观念法门》)1卷、《往生礼赞偈》(亦称《六时礼赞偈》)1卷、《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简称《般舟赞》)1卷等。上面的著作中,善导系统地阐述了净土的教相教义及其礼仪规则,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净土思想体系。

  • 在佛身、佛土方面,大乘佛教主张佛有法身、报身和应身三身,那么,净土宗所崇拜的阿弥陀佛是应身佛还是报身佛?西方净土是应土还是报土?善导以前的净影寺慧远、天台智者大师和嘉祥吉藏等人都主张阿弥陀佛是应身,所往生的净土是应土。善导继承道绰的观点,坚持报佛报土说。《观经疏》卷一载,有人问言:“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认为一切众生只要一心念佛,靠佛的愿力,都可以往生作为报土的净土佛国。

  • 在修行方法上,善导特别提倡称名念佛。净土宗的实践修行法门主要是念佛。由昙鸾、道绰倡导的持名念佛,由于善导的大力提倡,以其简便实用的特点,而备受广大信徒的喜爱,成为最广泛最有影响的修行方法。


[摘录自 中国佛教宗派 : 净土宗]

文/华方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副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佛教


善导大师净土观析论[摘录]

文/陈永革

南京大学哲学博士

现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 

专攻近世中国佛教思想文化

  • 善导(613-681)是中国净土宗创宗开教的一代宗师。他不仅是中国净土理论开创时期的集大成者,更是一位纯粹践履、实修实证的净土行者。但对于其净土理论与修为行持的阐论,却相当不尽如人意。在长达千余年世代中,对善导大师盛弘净土的光明德行,特别是对其净土观行本身的研究,一直相对缺省。这种情形,整体上导致了善导大师似乎是中国佛教思想文化史的一位隐匿者。这自然是与善导大师之于中国净土宗的影响及地位,颇有诸多不相应处,相当值得后人检讨。这种情形的出现,主要源于善导大师著作在唐末五代即大多已湮没无闻。

  • 昙鸾大师(476-542)遇菩提流支,而授以《观经》。昙鸾赞叹顶受,自行化他,广为流布。作为昙鸾净土思想的直接承绪者道绰大师(562-645,山西汶水人),继出于世。

  • 道绰大师于隋大业五年(609年),到并州石壁山玄中寺,因睹《昙鸾和尚碑》,而发心专弘净土。此后即以玄中寺为中心传播净土教义,提倡掐珠念佛。曾在玄中寺为信徒开讲《观无量寿经》约两百遍,听者众多,每当讲经散席,大众欢喜赞叹,念佛之声响彻林谷。

  • 唐贞观十五年(641),善导大师到玄中寺拜道绰为师,彻底皈信净土法门,并数度聆听道绰畅演《观无量寿经》。唐贞观十九年(645)道绰大师圆寂后,善导大师转赴长安,在光明寺、慈恩寺等专弘念佛法门,普度众生共入弥陀愿海。

  •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称其「楷定古今」,其实即含有贞定包括净影慧远、天台智者在内诸师的净土之议,而彰显己说。善导大师之所著论,着眼于文义并显。他明确主张,阿弥陀佛是报佛,西方极乐世界是报土。而凡夫之人,皆能生于报土。凡夫之所以能够往生报土的本因,完全是仗阿弥陀佛无所不在的强大愿力,而非众生自力修为之所致。如果忽略了弥陀大愿,只着眼于往生者之资格而论凡夫能否往生,其说非为佛意。

  • 正确立了净土行门他力往生的可行性:此立论具有强烈的冲击性。因为常没于五浊恶世的芸芸众生,竟然如此不可思议地往生极乐高妙的弥陀报土,其就修行观念所产生的冲击力非同一般可言。更推展而论,佛教了生脱死不再是纯粹觉悟的路径,呈示了迥异唯心净土或自性净土的行持观, 而是一种更为切实的往生关切。这正是净土愿信的非凡吸引力。这种立论有着信仰上的反差强烈,此即净土往生起点甚低甚易,而终极果报却绝对高妙。这种往生观念,对于常没凡夫,无疑有着极大的修行效应,着实昭示着后世净土法门的综摄性:舍众行而归一行,汇众因为一因,结众果于一果。进而言之,净土行门的普世性即在于确凿无疑的凡夫同一行性。质诸后世净土行者的修持实例,可以明显看到这一趋势。所谓「愿力成就之报土,自力心行不能到,大小圣人皆共同,唯托弥陀本愿力」。

  • 于此可见,善导大师的《观经疏》,其诠释弥陀净土的立论始基,完全根植于浊世的凡夫群体,一切立言皆有着鲜明的在世性。因此,对于净土行者来说,无疑有着强烈的普世性蕴涵。从早期的中国净土宗的盛传史上看,《观经》占据着相当关键的经典地位。这种关键性的经典地位,皆源于《观经》端属于净土行门的他力往生之经,开启了弥陀本愿救度的广阔之门。众所周知,本经所指涉的对象,并非圣者菩萨,而是你我一样充满浊念之在世凡夫。而善导大师的《观经疏》既有意达成「楷定古今」的目标(故亦有称善导此疏为《楷定疏》),在净土宗史上,更有着回应诸说与建构义理的蕴意。

  • 其所楷定之古说,当指净影慧远之《观无量寿佛经疏》二卷,及天台智者大师之撰《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等撰述。此后世人对天台净土观的理解,主要源于此。但在天台实相论观照下的《观经》,其本愿救度法门则多少有障蔽之嫌。在此可以简单地指出,诸说解读《观经》大都基于圣道门自力教的观照,有违于《观经》净土门他力教的原初立场。这在客观上导致了「自失误他,为害兹甚」。因此,善导《观经疏》一出,《观经》他力本愿求度往生的理念充分彰显出来。这可以说是,以本愿思想充实与巩固了净土他力的法门地位,成为不易之论,且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说改变了中国佛教思想的走向。

  • 总之,善导大师的《观经疏》实以凡夫入报义,遮除往生净土的神圣性,而彰显净土往生的日常普适性。其阶级明显,而现实可行,其理论自足,而人人皆适。达到了理论与行持的双重自足。善导大师还强调,依凭弥陀本愿往生净土,正是芸芸众生的切实可行之路径。这种机性的简择,正是《观经》纯粹指向他力佛愿的枢要所在,充分表达了「弥陀报身,极乐报土,凡夫入报,全托佛愿」的经旨。 

  • 善导大师一生盛弘净土,终其身「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他的弘净盛德,基于弥陀为报佛且凡夫入报义,直接导向称名念佛,贯穿其中的主线就是本愿思想。他不仅把净土经典中的本愿思想建构为弥陀净土的主流理念,并逐渐把先前的「观像念佛」,引入到「称名念佛」为主导的修行路径,使之强化为日常修净行为的可靠始基。把佛教往生的生死关切,以临终关切的极端形式加以表达,把现实苦难的真实解脱与来世的福乐相关联,并认为钝根凡夫临终十念亦能脱离生死苦海而超升解脱,这就为普世众生的生死解脱充分打开了方便之门。

摘录自善导大师净土观析论

陈永革南京大学哲学博士

现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 

专攻近世中国佛教思想文化


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摘录]

温金玉教授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教授 

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 

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等

  • 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净土文化拥有最为广泛的民众信仰基础,净土宗是中国佛教中最富宗教性且又最简便易行的教派,其念佛法门成为各宗各派共修之基业,影响至为久远。净土思想初传中土,便是由山西玄中寺的昙鸾、道绰、善导三位祖师弘宣法化,集众念佛,使净土一系发扬光大,蔚为一宗。

  • 净土宗尽管在中国的佛教宗派中,是最富有民众信仰基础的宗派,但净土宗十三祖系统没有独立的法嗣传承,在其内部既无衣钵相传的制度,也没有如禅宗以心印心的师资授受。可以说,净土宗十三祖在组织上没有严格的师承世系,所以本来也无所谓祖师世系。后来有人为净土宗排列祖师世系,亦不过是对中国宗法社会制度的回应,抑或是对禅宗等宗派的模仿。然而,净土祖师世系一出,纷争亦起。从历史上来说,这段公案就未能了断。就目前学界、教界而言,受质疑最多者亦无过于传统之十三祖说

  • 现在遵奉的净宗十三祖,是大浪淘沙、历经宋元明清数代的逐渐推选而形成的。从历史的祖位排列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无论是六祖说,还是七祖乃至十三祖说,都是推崇慧远为初祖,而昙鸾、道绰竟未能列入。为什么昙鸾、道绰二大师,未能列入净土宗十三祖之中呢?这是许多人的疑问。据陈扬炯先生分析,最早为净土宗排祖位的宗晓与志盘皆为天台宗僧。所以在十三祖中,有天台宗四人,禅宗二人,华严宗一人。由其他宗派的人来确立净土祖师,其倾向性、宗派性以及随意性当是不可避免的。

  • 对十三祖质疑之焦点实际最后落在了慧远与昙鸾谁是净土宗的真正奠基者,抑或说是初祖的问题上。目前已有多种论著对此发表新说。如陈扬炯先生就指出:「从历史真相来说,净土宗的真正奠基者、创始者是昙鸾而不是慧远。昙鸾不仅是中国净土宗的初祖,也是国际净土教的初祖。」并认为将慧远定为净土宗初祖,实在是夸大了慧远的作用。慧远的净土思想可以上溯至其恩师道安。但需要指出的是慧远大师的念佛主要是依《般舟三昧经》,侧重于禅观念佛,也就是于六时中与大众在法堂中坐禅入定,来观想佛的相好。这种以观想念佛为主的念佛三昧并没有突破印度禅法的范围,而且只为少数「上根者」所接受。这种观想念佛法门与日后以称名念佛为特征、以广大普通百姓为基本群众的净土宗大异其趣,所以从思想渊源上,很难说后来的净土祖师是继承了慧远。因此他去世200多年间,在净土一系中仍默默无闻,他的弥陀思想也没有太大影响。唐迦才在《净土论序》中说:「上古之先匠,远法师、谢灵运等,虽以佥期西境,终是独善一身;后之学者,无所承习。」林元白先生在《中国净土教史上玄中寺的地位》一文中也说:「这种念佛方法叫做观像念佛与观念念佛,不是至诚信仰的人是不易持久的。所以远公以后,这一种念佛方法就有些人往风微了。」

  • 在净土宗史上,至昙鸾大师才专重持名念佛,仰靠他力求生净土。汤用彤先生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明确指出:「北方大弘净土之业者,实为北魏之昙鸾,其影响颇大,故常推为净土教之初祖。」从昙鸾与道绰的生平来看,他们是倾毕生精力与心血来劝导念佛的,这在净土思想初传期是仅有的。我们首先应正视一个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当代,都不可改变的事实,那就是中国净土宗发展的理路与承继的血脉,是沿着由昙鸾开创、道绰继之,善导集大成的持名念佛一系而发展的。所以,在净土祖师的位次中是应该专门予以彰显的。但列善导不足以彰显昙鸾、道绰,且善导大师之被列入亦非以玄中寺僧之名,而是以长安光明寺僧身份。所以我们感到以昙鸾、道绰树净土宗万世不拔之基之贡献,实在不应只做「幕后英雄」,而以玄中寺作为根本念佛道场、作为孕育了三位功高盖世的三祖师之基地,亦未能在历史上享有应当之盛名。

摘录自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

温金玉教授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教授 

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 

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等


以上为教界对净土宗传承之探讨摘录,欲深入了解净土宗传承法义,可祈请《善导大师净土思想》,《阿弥陀经核心讲记》、传记漫画《净土宗三祖师传》、原著经典《净土宗圣教集》等书 [免费祈请寄送]。

Previous
Previous

論文:淨土宗傳承之探討

Next
Next

Indo: Tiada Kedamaian di Enam Alam, Hanya Ada Derita yang Tak Terhitung.